聲/ 光/ 機/ 電/ – 自然生態步道互動科技藝術作品展
主辦:國立清華大學 科技藝術研究中心
/ 協辦:上山喝咖啡
聲/ 光/ 機/ 電/ – 自然生態步道互動科技藝術作品展
主辦:國立清華大學 科技藝術研究中心
/ 協辦:上山喝咖啡
No. 36
作者:江柏毅
作品名稱:流轉
作品創作理念:
我認為鏡像對於我而言有種非常特別的感覺,它可以很自然,但也可以因為鏡面不同角度的設置而產生不一樣的鏡像,而「流轉」的意義對於我來言就像是時間向前邁進的象徵,透過鏡面森林的方式將森林中的光影及景色捕捉,並透過轉動與燈光的結合展現出自然與時間之間的關係。
作品互動方式/操作方式:
作品以三個由伺服馬達所驅動的鏡面方塊為主 並透過距離感測器而觸動其開關。 LED燈條顏色與頻率的變化則是根據光敏電阻的數值而變動。
作品使用媒材說明:
銀色膠片 風扣板 紙板
作品創作與逃學步道關聯性( 或是受自然生態的啟發 ):
透過景象將環境融入於裝置上將自然生態和步道融合,而轉動的部分除了象徵著時間的流動也同時鏡射了每一位曾經、現在以及未來通過逃學步道的人。
No. 34
作者:宋亭儀
作品名稱:Cybertoad
作品創作理念:
傳說日治時期日軍要攻進大山背時,被一隻石蟾蜍阻擋。此作將傳統認知堅硬的石頭,改用具未來感的cyberpunk風格呈現。古今不論人或其他動物,都希望具侵略性的他人遠離自己,本作想運用較未來的口吻,來敘述生物千古不變的心裡狀態。
作品互動方式/操作方式:
人靠近或遠離時,蟾蜍會露出不同燈光表情
作品使用媒材說明:
紅銅 /黃銅 /琺瑯
作品創作與逃學步道關聯性( 或是受自然生態的啟發 ):
結合大山背的石蟾蜍傳說,以山中常看見的警示標牌為造型呈現。
No. 33
作者:張方讓
作品名稱:Visual doorbell
作品創作理念:
由門鈴作為發想,一改傳統門鈴以聲音為提醒媒介的特質,以不刺眼的黃藍燈光閃爍做為替代。
作品互動方式/操作方式:
靠近感測器時燈光由穩定黃光切換成黃藍交錯閃爍模式
作品使用媒材說明:
紙、超音波距離感測器、燈帶
作品創作與逃學步道關聯性( 或是受自然生態的啟發 ):
自然中少有似傳統門鈴般刺耳、持久的聲音,因此想改變這一個特性,以視覺代替聽覺,並選用較溫和自然的黃藍燈光。
No. 32
作者:郭采葳
作品名稱:六寶樹:數數寶
作品創作理念:
老大份農場有一棵以獨特嫁接技術種植的六寶樹,一棵樹上就同時有六個不同品種的橘子。希望觀者可以藉由此作品認識各類柑橘有不同的顏色和形狀,進而對當地產業有更多的了解與關注。
作品互動方式/操作方式:
按下按鈕可以使LED矩陣動畫重頭開始跑動,方便觀者以自己的速度來認識六種柑橘。
作品使用媒材說明:
LED矩陣、開關元件、粉彩紙、珍珠板
作品創作與逃學步道關聯性( 或是受自然生態的啟發 ):
第一次聽當地青年分享有關嫁接柑橘的技術時,覺得非常新奇,於是以此為作品主題。我想,逃學步道雖然代表著逃離了學校制式的學習,但還是能夠在大自然中發現許多有趣的事物,就像六寶樹一樣特別又令人驚奇。